角极长对铝电解生产有较大危害,会造成职工劳动强度增加,杜绝角极长,对提高电解槽稳定性,减少原材料浪费具有积极意义。本文对某厂400kA电解槽角极长的现象进行分析,并从电解槽内部设计、工艺参数调整及操作方法改进等三个方面给出解决办法,供企业参考借鉴。
一、铝电解中的角极长
1、什么是角极长
伸腿是炉帮的一部分,是铝液埋住的部分,随着铝水平的高低而变化。
在铝电解生产中,由于工艺参数不匹配,电解质水平和铝水平波动较大,槽温动荡,且操作与管理不到位,造成局部温度过低,电解质粘度过大,电解质中的氧化铝析出沉入电解槽底部,随着长期电解槽冷周期,沉淀转变为结壳。
总之,角极长是结壳在拐角位置富积,伸腿肥大,进入到阳极正投影下方,影响阳极正常工作的一种异常现象。
如下图1所示:
图1 角极长位置
2、角极长危害
角极长是电解槽在长期生产运行过程中,因工艺参数匹配不合理,局部热收入不足,长期在高氧化铝浓度下运行所致,其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电解槽稳定性变差,针振频繁,造成阳极局部长芽,增加电能消耗;
阳极局部不消耗,抵在伸腿上,严重造成阳极导杆爆炸焊被顶裂,甚至使槽上部提升机构变形,增加安全风险;
阳极消耗不均,偏流严重,降低电流效率,炭耗增加,顶裂导杆需重新焊接,增加钢铝接头使用量,生产成本升高,利润空间降低;
顶裂的导杆更换,破坏电解槽正常生产,使生产管理难度提高,职工劳动强度增加。
二、角极长产生的原因
角极长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,它是在一个长期生产工艺不稳定的情况下累积而成的,由设计、工艺参数匹配及操作不当等多方面因素引起。
1、设计方面
某厂400kA电解槽角部设计,采用普通炭块,未采取强保温措施,通过计算得到传热系数:
假设电解质温度为950℃,槽壳面温度为600℃
△t=950-600=350℃
炉帮:δ1=15cm,取平均温度为900℃,则
λ1:=1.86-0.314×10-2t+0.048×10-4×t2=1.86-0.314×10-2×900+0.048×10-4×(900)2=2.922kCal/(m2·h·℃)
侧部炭块:δ2=125mm,取平均温度为850℃
λ2:=7.90+1.80×10-2t=7.90+1.80×10-2×850=9.43kCal/(m2·h·℃)
钢板:δ3=12mm,λ3=45kCal/(m2·h·℃)
1/k=δ1/λ1+δ2/λ2+δ3/λ3=0.15/2.992+0.125/9.43+0.012/45=0.06485 K1=15.42(W/m2·℃)
在电流分布上,电解槽四角导电较弱,易趋冷。阴极方钢为100*180mm,某铝厂设计电流强度400kA,在运行过程中,方钢尺寸与电流不匹配,钢棒电流密度偏大,热应力集中,造成早期破损,为降低破损速率,电流降至386kA,电流降低后,热收入不足,角极长增多,具体数据见下表。
不同电流强度下角部阳极长组数统计表
2、工艺方面
电解槽电压、分子比、槽温、NB间隔、铝水平和电解质水平等工艺参数对电解槽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,电压过低,电解槽热收入不足;分子比、槽温过低,电解质对氧化铝溶解能力降低;铝水平过高,散热大;电解质水平低,电解槽稳定性变差,电解槽工艺参数如果长期不匹配,将导致冷、热病槽的出现。电解质流动性差,对氧化铝溶解能力下降,氧化铝会在角部形成结壳,伸腿肥大,2~3个周期后,将会出现阳极支角,影响新极安装精度。
3、操作方面
在电解生产过程中,操作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电解槽的效率、电耗等重要指标。特别是在角部阳极更换过程中,在提阳极之前,没有把阳极上的保温料扒干净,大量的保温料伴随氧化铝落入电解槽中。
一方面更换阳极的难度就会增加,时间变长,造成大量的热损失,角部进一步变冷。
另一方面落入电解槽的物料易形成炉低沉淀,导致阴极电流密度不均,电流在受到大的电阻后改变路径。
造成铝液中的伸腿更加肥大、畸形。此外,更换阳极过程中炭渣未打捞干净,也是造成角极长的一重要原因。
在了解电解槽角极长成因之后如何解决才是关键。下期的连载文章中小编将从电解槽内部设计、工艺参数调整及操作方法改进等三个方面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,欢迎大家继续关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