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文章《240kA预焙阳极电解槽铝水平的调整及控制(上)》中我们重点探讨了不同铝水平对电解生产的影响,并就铝水平过低现象给出了具体的调整措施。本文紧跟上文思路着重对高铝水平现象进行调整,供企业参考借鉴。
高铝水平的调整
调整思路
铝液过高时盲目地出铝会适得其反,只会加剧电解槽的摆动,严重会造成滚铝。
铝水平过高的根本原因是过厚的炉底沉淀、结壳及发育不良的伸腿撑高了铝水平,通过对换极处铝水平的测量,极下铝水平只有23~26cm,比出铝口测得的铝水平低了近5~8cm。
所以过高铝水平的电解槽调整的关键在于如何化开炉底过厚的沉淀、结壳及发育不良的伸腿。
化开不规整的炉膛首先是提高电解槽的电压,增大极距,帮助增加热收入,同时电压的提高增强了电解槽的稳定性,为后续缓慢增大出铝量,提高炉底温度,化开炉膛奠定了基础;
其次加强操作质量,利用换极处理炉底,优化技术条件,最终将铝水平控制在27~28cm的范围内;最后缓慢地将电压降到合适的范围内。
调整过程
通过半个月时间对过高铝水平的炉膛进行摸查,根据对炉帮厚度,炉底沉淀、结壳,伸腿情况以及电解槽稳定性的观察,不同程度地将设定电压调高了40~50mV。
分三阶段进行缓慢出铝,每阶段制定出铝计划,5天为一个出铝周期,每阶段出铝结束后10天,进行槽况调整及槽内铝水平高低的重新掌握,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阶段调整计划,避免出现出铝过量或槽况波动的现象。具体数据见下表1。
铝水平降到目标范围内且炉膛得到改善,小幅度地将设定电压降到合适的范围内,并合理匹配技术条件。
表1 某电解车间高铝水平电解槽出铝计划表
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
个别炉底结壳严重的高铝水平槽,出铝后随着铝水平的降低,电压针振、摆动幅度较大,继续提高了设定电压。利用换极,人工对炉底结壳的处理,电压针振、摆动幅度得到控制。
角部伸腿特别肥大的高铝水平槽,铝水平降低后出现顶断导杆现象。生产工艺方面通过减少氟化铝的日添加量提高分子比熔化伸腿;操作方面通过倒换热阳极,增强角部导电,适当加厚角部保温料等措施,角部伸腿逐渐软化,顶断导杆现象得到遏制。
铝水平降低到目标范围内后,进行炉膛的摸查,发现结壳有所减少,但沉淀还是较多,炉膛的处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。
铝水平没有绝对的合理高度,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槽型,铝水平有不同的控制范围。
铝液高度的调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回铝要快,出铝要慢,因为回铝的过程是提高铝水平,促进过热度的减小,重新建立炉帮,所以要快;
而撤铝是为了配合处理不规整的炉膛,用铝液填充已化开的炉膛,达到铝水平的降低,要慎重,避免过量,造成电解槽的反复波动。
在实际生产中,真实地掌握好铝水平的高度,合理制定出铝任务量,精细化操作,调整保持适宜电解槽自身和技术条件匹配的铝水平,是铝水平控制的核心。